
夷陵再添三项市级非遗项目

【乡情乡愁】湖北宜昌:“峡江号子”,藏在西陵峡畔的天籁之音

来一坛!夷陵茶乡的“东方奶酪”~

湖北宜昌:南边古民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夷陵版画反映的是夷陵区人民民俗生活内容,而且这些民俗物品的创作者都是活生生的,有的还正在楼内的作坊里工作着,有着鲜活的生命。

盘古庙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古村坪村。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道光二十二年(1842)维修。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布局,面阔三间10米,进深15.8米。穿斗式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该庙是湖北省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纪念“盘古”的宗教建筑,对于研究湖北史前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望家祠堂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伍厢庙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200余年。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牌抗战遗址位于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石牌村,距市区17千米。石牌因其峰顶巨石矗立如牌而得名。石牌战役被称为中国抗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该抗战遗址现已开发为石牌要塞风景区,由杨家溪军事漂流、石牌抗战纪念馆、石牌抗战纪念碑三部分组成。

从宜昌市铁路坝往北,过望洲岗、夜明珠、虾子沟、小溪塔,沿宜兴路继续向北走,到夷陵区黄花乡的路边,一个洞敞开着,洞口积水成潭,长满青草野花。这就是“上风垭山洞”,洞所在的狭窄山地是上风垭,距离铁路坝22公里。

杨家湾老屋空间布置讲究,屋面、封火墙错落有致,大小天井有序设置,装修部分精雕细刻,墨绘纹饰丰富多彩,体现了较高的传统建筑艺术和技艺。同时,杨家湾老屋也是一处抗战纪念建筑,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杨家湾老屋是三峡大坝坝区内唯一原地保护的文物建筑。

黄陵庙,古称黄牛庙、黄牛祠,又称黄牛灵应庙,是长江三峡地区保存较好的唯一一座以纪念大禹开江治水的禹王殿为主体建筑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三峡西陵峡中段长江南岸黄牛岩下的湖北省宜昌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矗立于波澜壮阔的长江江边。这里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有关长江三峡特大洪水水位等重要的水文遗迹和实物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又是长江三峡地区水位变化的水文资料库。这些资料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水文依据。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是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古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峡江号子是湖北省宜昌市的地方民歌,属于流传在滩多水急的长江三峡西陵峡一带行船过程中船工呼喊的号子,以及装卸、泊船时呼喊的码头号子和搬运号子。长江峡江号子是湖北省地方民歌号子类中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歌种,是船工在对生命极限的考验中产生的,是群体劳作创造的生命乐章。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宜昌丝竹亦称“细乐”,是宜昌民间器乐艺术的代表体裁。它主要流行于夷陵区的鸦鹊岭、龙泉,并以鸦鹊岭为中心,辐射毗邻的枝江、枝城、当阳等县市。

下堡坪乡民间故事原生态作品多,有鲜明本地特色,文化品位高。是三峡地区传统民间文学的缩影,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