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夷陵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舞动夷陵,享受更多文化服务

宜昌薅草锣鼓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1日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是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古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6月7日,薅草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构

  薅草锣鼓它由田间生产、薅草劳动、山歌艺术等表现形式组成。主要以二人敲锣打鼓给薅草人提劲,以此提高劳动效率而世代相传的、表现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独有山歌歌种。演唱时用高亢的唱腔,并加之锣鼓穿插、帮衬,人声与器乐交相辉映,诙谐幽默,场面十分壮观。经过酉阳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抢救、挖掘和整理,“薅草锣鼓”已走出酉阳土家山寨,走向了大江南北。

  薅草锣鼓,渝黔一带土家人俗称“打闹”、“打闹歌”,鄂西州一带也有叫“山锣鼓”的,它由薅草劳动形式和田歌艺术形式两部分组成,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有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奏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歇。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团结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为劳作的信息,又可以起到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薅草锣鼓。薅草锣鼓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格式,它一般由“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组成,有着请神求愿、组织生产、鼓舞生产、调节情绪等功能,是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


评论

使用手机号或者邮箱注册

账号
验证码
密码
确认密码
 
 
已经有账号? 马上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
验证码
新密码
确认密码